• WAP手机版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专稿

保护红色资源  弘扬革命精神

——红色资源专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18 11:14:45   信息:美丽江苏  
阅读:4841  



2022年盛夏,我与街道党委组织委员沈倩同志围绕辖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对徐通浦革命烈士等遗址遗迹开展了走访调研,为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传播弘扬革命精神、关心和教育下一代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辖区红色资源分布及概况

南湖街道原闸口村是我县革命老区之一,于2013年被省政府划归南湖街道新南居委会,此处确认革命遗址1处,徐通甫同志纪念”,位于南湖街道南山公园,此处为徐通甫同志原出生地遗址。

徐通甫(1893~1975),原名乃达,历经新河起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从事革命活动,几次险些被捕;他是中共沭阳县委第一任书记。徐通甫原沭阳县城南闸口庄(现沭阳县南湖街道新南居委会)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利用各种关系在泗阳、宿迁、沭阳三县活动,传播革命思想。次年2月6日,中共沭阳县委在北龙王庙成立,徐通甫担任中共沭阳县委第一任书记。当时徐通甫家中250亩良田收入,除生活所需外,全部充作党的活动经费。1930年5月,徐通甫调任东海中心县委宣传委员,兼任交通联络工作。当年7月,他与胡寿彭发动的沭阳新河起义,被国民党沭阳县常备大队镇压。大批地下党员被捕,徐通甫侥幸脱身,辗转到新浦,找到东海中心县委。1931年初,东海中心县委在沭阳东乡小秦庄开会,被宋佩然带领县警备队包围,大部分同志被捕。徐通甫避祸泗阳、淮阴。1934年潜回家乡,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抗战爆发后,徐通甫参加泗、宿、沭三县边区联防抗日自卫团,后历任中共十字区委书记、泗沭县警卫团供给科科长。抗战胜利后,淮海军分区委命徐通甫组建沭南大队,并任政委。解放战争期间,徐通甫先任安徽凤阳城区区委书记,后接管美国在皖开办的机械化农场,任场长。1949年底,从华东后方粮站退休,1975年8月去世,享年82岁。

近年来,南湖街道关工委把革命旧址、革命烈士纪念基地等红色资源,作为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作为发挥革命英烈、时代楷模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平台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传承革命薪火组织开展了多项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在青少年中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仅2022年就开展青少年红色教育课程53场次,感悟初心使命的薪火相传,感悟理想信念的深厚力量,让广大青少年增进了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思想自觉和历史自信。

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

(一)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相关部门和群众对红色资源的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基层党组织没有把红色资源纳入文化发展统一部署,缺乏规划引领、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对一些重要遗址没有采取基本的保护措施,大部分红色文化遗址仍然沉寂在田野;徐通甫同志纪念碑还是其后人所立,还有部分遗址随着现代化进程已无印迹可寻。

(二)建管机制不够健全。红色资源保护开发涉及史志、民政、文广、发改、财政等部门,未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行业部门各行其事,没有形成合力。如徐通甫同志纪念碑,属个人私产,未落实管理权属;由谁来保护开发,开发后怎么管理、使用和维修,责任主体不明确,保护开发的主动性不强。

(三)专业人才极度缺乏。从事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人员不足,整体水平不高,无专业人员,目前南湖街道仅有1名退休人员兼管此项工作;整理红色资源史料、深度挖掘红色精神、编创红色题材作品、解说红色景点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红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大部分革命遗址没有红色文化标识或图案,没有图片展示,没有实物陈列,红色文化元素没有充分展现。

(五)融合发展有待加强。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融合发展不够,没有将红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结合,未形成红色旅游线路,未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文化发展机制。

三、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2018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弘扬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为核心,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着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和展示传播,着力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和利用创新,着力提升革命文物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根据上述精神,结合本次调研情况,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功能定位,提高保护意识。一是辖区红色资源认定层级高、时间早、具备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红色遗址遗迹特点。从历史价值看,它是沭阳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价值看,它是沭阳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已认定的遗址遗迹,应立即着手征集文字、图片、影视等资料,分门别类进行详细登记、合理归档和规范管理。二是科学编制总规。将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纳入全县文化发展总体布局,与经济社会、城乡建设、旅游发展、交通建设等规划有机对接和融合,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全县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分门别类,制定抢救修复、整理开发、重点修建等方案,分清轻重缓急、分类分批实施。三是严促规划落实。对编制出台的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要先组织专家评审,再提交人大审议,最后由县政府公布实施,使其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要确定重点革命遗址,纳入城镇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进行保护开发。

)理顺建管机制,凝聚发展合力。一是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组织、史志、发改、财政、教育、文广、民政、党校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确定一个管理主体,明确其具体职责、权限、工作要求,统筹协调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实现对县内红色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建立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相关单位要将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纳入考核内容,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明确分管领导具体抓,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齐抓共管抓好相关工作。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要优先晋升和评先评优,给予表彰奖励;凡因失职、渎职造成重要红色革命文物损毁或丢失的,严肃追究法律责任。三是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机制。建立由县政府统一规划、文化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所在单位进行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管理机制,通过与所在地居委会、管理人员签订《红色文化资理责任书》,层层明确职责任务,确保重要遗址及时得到管护和修复。

)突出重点遗址,分步实施保护。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针对革命遗址设立标识性保护,并实施整合保护措施。一是进行开发打造,重现相关革命场景,以满足党政机关、学校和社会团体开展党性教育、爱国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二是采取立碑建亭、事件浮雕、标语恢复、遗址成因介绍等方法,设计革命烈士塑像和革命根据地简介、革命遗址分布路线图等,遗址史料形成整合展示,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是布告重点保护文物,积极争取省保项目支持,安排专人深入研究,与学校、村居、民俗小区改造建设连为一体。

)深挖文化内涵,激活红色基因。一是整合研究力量,夯实红色人才队伍。吸收文广、史志、老促会等相关人员以及有专长的民间人士,组成一支相对固定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力量,开展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专门的持续研究;通过公益性岗位配齐红色革命遗址专(兼)职管理人员,加强对在职红色文化人才的业务培训,鼓励和发动更多的红色文化爱好者参与研究,凝聚一批专门从事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保护开发的人才队伍,使红色精神薪火相传。二是深入研究阐释。通过寻访亲历者和见证者,进一步校核史实,及时收集红色标语、红色故事、文献资料、革命实物、革命英雄人物图片及其他抗战文化资源等,深度挖掘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价值,并以红色文化读物或专题片、小品、故事、歌曲等展示出来,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五)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融合发展。一是融合发展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通过生态景观加红色景点,设计打造红色文化广场;通过自然风光旅游点等串点成线,让游客铭记红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二是融合发展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将红色资源开发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观光园、农庄、农家乐建设开发相结合,规划完成集美丽乡村游、红色教育游为一体的综合旅游线路。三是融合发展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借鉴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全国典型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模式,加快辖区红色培训基地建设,强化纪念馆功能,借助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以人、事、物、魂为载体的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使红色资源成为干部党员和青少年的加油站四是融合发展红色文化区域。依沭阳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文化产业带,共同构建红色旅游专线,实现红色文化产业合作共赢。

)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基础保障。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部门要按照旅游公路标准,科学合理制定遗址参观路径和延伸方案,力争革命遗址都通硬化公路;水、电部门要按景区标准做好水电配套,为革命遗址开发提供保障;移动、电信、联通等部门要提前介入,落实项目资金,建设通信发射塔,完善通讯信息设备,确保通讯畅通。二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县城重点路段和区域设置红色文化标志牌、文化墙、电子屏等街景,用文字、图片、影像、音响等方式宣传沭阳红色历史,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大力研发红色文化产品,策划具有参与性、体验型的红色文化项目,创作拍摄《沭阳红色故事》电视系列片,打造独具特色的沭阳红色文化品牌。联合周边县区举办红色文化研讨会、红色发展论坛等主题活动,全面提高红色文化知名度,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晏景文)

 

 

 

编辑:syyjw221188




来源:本网专稿


美丽江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美丽江苏网》是省级生活服务类综合性新媒体信息平台。是为全省各单位各职能部门,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江苏力量,工作建设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存储报道发布平台,也是各单位各部门及时发布自己声音的重要窗口。

2.美丽江苏网非常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力争做到一网首发多家转发实现网媒整合发展的新模式。将积极融合政府单位部门官方微信公众号、权威发布、网、报、台等为一体的互联网传播布局,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创新发展,努力构建一个影响力强、传播力广,深受广大网友喜爱的新媒体信息融合平台。

3、凡本网注明 “来源:本网专稿的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通讯员文学创作或为转载自其他媒体不盈利,版权归原作者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正能量,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0个工作日内告知本网,本网将及时作出正确的处理。由于信息量巨大本网不承担任何核实的义务,更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有关本网事宜请在工作日内联系站长:14751835529(微信)




特别声明:美丽江苏网隶属于中国南京美丽江苏文化新媒体中心,未录入本网人员查询中以本网名义开展工作的均属侵权或者定性为诈骗。本网有权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美丽江苏网经国家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公安联网备案、国家工信部备案批准的合法、合规的门户信息公益网站,专注国内各行业信息发布。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上传(转载)本网稿件:务经遵守国家互联网的七条原则,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b1

欢迎投稿联系QQ:1241666569@qq.com   站长(手机/微信):13511531387 14751835529

 国家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9057007号-2 苏公网安备32081202000330版权所有:南京市秦淮区中视美丽苏广告传媒服务中心